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

发布日期:2011-04-12    作者:     来源:     点击:
      课堂提问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若干问题,用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以精心设置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但是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课堂提问的过程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置境阶段。教师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的情景,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有所准备;
2.置疑阶段。教师用准确清晰地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要求学生回答;
3.诱发阶段。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式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
4.评核阶段。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
课堂提问的误区
有些教师备课很充分,但是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致使教学效果减弱,,从教师的主观原因上谈谈大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几个误区:
1.提问不断,提问内容简单,追求有问有答,课堂热闹;个别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一些层次较低、不需要深入思考、直接从教材中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习惯于只关注书本上现成的知识,不利于知识间的组织、整合以及知识的结构化。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养成一种不愿意主动动脑、不爱深入思考、不会从整体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这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必须注意避免的行为和后果。
当然,我们说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设计思维含量高的提问,并不是说思维含量高的提问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有价值的提问在于问题的思考性,思考性的问题贵在难度合适,即提出的问题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并且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已知”和“未知”之间、“已学”和“未学”之间的连接,从而产生认知和思维中的矛盾。也就是说,质量高的问题既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有解决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应该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2.提问后没有停顿,立即点名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节奏过快也会影响学生的回答。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有出现错误的时候,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各种错误回答也应耐心对待。教师对学生提问时,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故意让学生感到尴尬。有些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损害,就会产生对立情绪。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的理解,如果只是注重提问的形式而要求学生迅速回答,这就没有体现出提问的真正目的,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3.提问的顺序不科学,程序颠倒;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习惯按照学生的学号或者座位顺序依次提问,这种提问顺序会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计算自己所轮到的问题并对该问题的积极准备中而忽视了其他教学内容,影响了听课质量。也有部分教师先点名后提问,这样会使未被点到名字的同学放松注意力,被点到名字的学生情绪紧张,无法作答。
4.提问只求正确解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作出及时的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特别是要发现差生的进步,给予肯定,从而提高差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科学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如何设计才能使课堂提问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下面,结合我多年来从事机电专业教育工作的经验,谈一谈课堂提问时须注意的五个方面;
1.量力性。
这里要注意“三适”,首先是“适中”,即所提问题难易程度要适中;其次是“适时”,当学生预知而未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产生困惑的原因,提出有一定针对性的问题,及时解惑;再次是“适量”,是指提问的总量要适中,频率的分配要合理。
2.启发性。
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能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
3.趣味性
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刺激学生积极发言,需要转换严肃的提问方式,从学生感兴趣、有体会的角度切入,提问设计要力求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比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时,教师可采用模型,通过变换不同的杆件做机架,形成多种四杆机构,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供一些长度不同的杆件,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而后讨论四杆机构的运动特性,这样手脑并用的课堂学生一定会非常喜欢。
4.灵活性。
在提问的方法上,应富于变化,诸如悬念式、激疑式、迂回式等都可以交替使用,力弊千篇一律。同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要富于变化,既指定学生单个回答,又可同座学生互相问答,也可就近分组讨论回答。在提问的时间上,各个教学环节都可以回答问题或带着问题进行。比如在 “轮系”导入新课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能按规律转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前进或后退,转速也能根据路况的千变万化而随机应变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惑进入学习状态。
5.广泛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树立全员发展的观点,使学生各个参与其思,人人得以其问。教师可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设计“专供性”问题,即降低题目难度,使他们独立回答。这样,既能满足其渴求成功的心理要求,又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课堂上提问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本身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又要坚持与时俱进,善于学习,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既要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生;既要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又要不断进行自我总结,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供稿: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