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勇齐 图/闫雯)为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大学生为家乡尽一份绵薄之力,我院举行暑期“三下乡”活动,其中优秀学生代表——闫雯同学,怀着敬畏之心走进了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这座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历史建筑,不仅让她触摸到了战火硝烟的沉重,更让她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深刻理解了何为责任、何为信仰,何为真正的民族精神。

踏入四行仓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墙上密密麻麻的弹孔。那斑驳的墙面如同凝固的时光,每一处凹陷都在无声诉说着1937年那场惨烈的战斗。闫雯同学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了解到这些弹孔是当年日军轰炸留下的真实痕迹,八佰壮士在此孤军奋战四天四夜,以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进攻。站在墙前,仿佛还能听到枪炮轰鸣,感受到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决心。仿佛那一刻,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游客们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进入纪念馆内部,展览以“血鏖淞沪”“坚守四行”“不朽丰碑”等主题展开。通过图文展板、雕塑、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仿佛穿越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战士陈树生身绑炸药从窗口跃下,与敌人同归于尽;谢晋元将军写给妻子的家书字字泣血……尤其是一封泛黄的战士家书,上面仅写着“舍生取义,儿所愿也”,这八个字如重锤击心,闫雯同学深刻体会到,英雄不仅是历史书中的名字,更是有血有肉、有家国情怀的鲜活生命。
此次实践让她实现了从“历史旁观者”到“精神传承者”的转变。闫雯同学意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看”,更在于“做”。

四行仓库的弹孔墙不会说话,但它用斑驳的伤痕向每一代人传递着信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要铭记历史,更要以史为鉴,将红色精神化作奋斗的动力。未来的路上,或许会有风雨坎坷,但只要我们心怀信仰、肩扛责任,便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坚守”故事。
愿每一位青年都能触摸历史的温度,传承精神的火种,让红色基因在血脉中永远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