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设置

专业简介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机构设置 >> 专业简介 >> 正文

【本科】机器人工程专业简介

发布日期:2025-06-25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工程素养及创新意识,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自然科学和机器人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机器人系统设计、集成应用、检测与维护、生产运行与管理等较宽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与时俱进,能够在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等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研究、系统运维、工程应用、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5年后能够达到:

目标1: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从法律、社会、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角度进行机器人工程项目管理;

目标2:能够综合运用数学、力学、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发现、提出和解决机器人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备从事机器人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集成优化、运行维护、项目管理方面工作的能力;

目标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能与同事、客户、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等进行有效沟通;

目标4:具备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服务机器人的操作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编程、调试、维护、运行与管理等工作;

目标5:能够跟踪学习了解机器人新技术和发展趋势,获取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器人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工程技能,接受传统和现代的机器人编程与应用、机器人维修与保养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编程、调试、维护、运行与管理的基本能力。根据专业特点与发展定位,基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思想品德: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机器人工程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3.问题分析: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和机器人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识别和表达中,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形成有效结论。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备对机器人工程领域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并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5.研究:能够针对特定的复杂机器人工程问题,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建模分析、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并通过信息综合优化方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6.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机器人工程领域中的设计开发、仿真分析及性能测试等特定需求,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使用范围和局限性。

7.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机器人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机器人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9.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机器人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10.个人和团队: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11.沟通: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能够就机器人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2.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机器人工程领域产品开发及生产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3.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毕业条件及学位授予要求

在修业年限内修完本专业规定课程,获得的总学分不低于165学分,其中第二课堂学分不低于6学分,方可准予毕业。

达到毕业要求,且符合《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郑工政〔2020〕59号)文件要求,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核心课程

工程制图、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设计基础、机器人传感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与PLC、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运动控制系统、机器人技术基础等。

五、创新创业类课程

创新创业类课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识教育课中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创新创业基础与指导”、“就业指导”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第二部分是第二课堂课程:“创新创业类”、“技能培训类”,通过各级各类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第三部分是校内各类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环节,包括“机器人创新训练实践”、“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工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