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先进制造业的科技发展趋势,培养适应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熟悉数学、物理、自然科学、机械、电子、控制等学科知识,掌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必要的方法技能,能够在智能制造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智能装备网络制造,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集成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5年后能够达到:
目标1:能够在工作中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目标2:能够在跨学科团队和跨文化环境下有效地沟通和表达,拥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与智能制造工程相关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目标3: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与机械、控制、计算机等相关工程知识,并能够运用于解决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工程问题。
目标4:具有创新意识,能够胜任智能制造相关产品及系统的设计制造、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相关工作。
目标5:能够跟踪学习国内外智能制造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获取新知识,迎接新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智能产品装配、测试、制造、控制、维护和管理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现代智能制造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智能装备测试、网络制造、维护维修、生产组织管理等基本能力。根据专业特点与发展定位,基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智能制造工程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3.问题分析: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和智能制造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识别和表达中,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形成有效结论。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备对智能制造工程领域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并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5.研究:能够针对特定的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建模分析、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并通过信息综合优化方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6.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中的设计开发、仿真分析及性能测试等特定需求,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使用范围和局限性。
7.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智能制造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智能制造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9.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智能制造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10.个人和团队: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11.沟通: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能够就智能制造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2.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产品开发及生产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3.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毕业条件及学位授予要求
在修业年限内修完本专业规定课程,获得的总学分不低于174学分,其中第二课堂学分不低于6学分,方可准予毕业。
达到毕业要求,且符合《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郑工政〔2020〕59号)文件要求,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核心课程
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工厂集成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等。
五、创新创业类课程
创新创业类课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识教育课中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创新创业基础与指导”、“就业指导”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第二部分是第二课堂课程:“创新创业类”、“技能培训类”,通过各级各类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第三部分是校内各类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环节,包括“机器人创新训练实践”、“智能制造生产线系统设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零部件测绘及CAD”、“工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